本文是我作为 2020-2021 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写下的经验分享,原受众为少年班学院的学弟学妹。虽然本文不是以所有可能的读者为受众写成的稿件,但考虑到我的分享也许有机会帮到更多人,我将原文分享在下面,如有疑问,欢迎联系。

读者须知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对于这个断言,我选择的应对策略是,看内容是由什么相关经历的人表达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筛选后吸收。在本文中,我会尽力让与我做出的断言相关的论据更加明晰。“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也期待读者能自行从中选取适合参考的经验,并且不被其他内容干扰。那我们开始吧!

明确需求再行动

我有一个常常给出的建议:明确需求再行动。我遇到很多学弟学妹问我:“我这学期 GPA 不好,会不会之后救不回来了?”“我想出国的话,GPA 需要多少?英语是不是早点考出来?”但实际上,这些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那就是——“看情况”。

我往往会通过提出问题来明确需求、寻找解决办法,例如:“想选(在读)什么专业?想要出国为了什么?读硕士还是博士更合适?之后要 GPA 多高可以达到目标?如果纯靠 GPA 的路很难,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哪条路是最合适的?”

关于选专业,对于迷茫没有想法的人,我会问“赚钱会是他/她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吗?什么方面的思维更好?什么样的内容是绝对不想做的?”回答出来这些问题,选择会更清晰。

关于出国深造,也是科大学生,尤其是少院学生,常常需要思考的。在一些情况下,存在一条鄙视链:出国 > 保外校 > 保本校 > 考研 > 工作。一方面,我认为这种刻板印象是需要破除的。比如我身边就有朋友从入校就明确了本科后就业意愿,并且一步一脚印地扎实实现目标(通过实习和某些技能的倾斜)。这个朋友在我看来就是目标明确、内心坚定的正面例子。毕竟热爱科研并且能做好科研的是极少数人,在科大这个比例已经是远高于普通群体了,再高也不可能要求人人有 “科研”梦想并且都去实现梦想。另一方面,这种“层次感”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想出国就得有“不差的” GPA、英语成绩和科研;而为什么有能力的人更高比例地选择出国呢?专业在国外有更好的团队、国外就业更赚钱、国外经历回国发展可能更顺利等都可能是原因。总的来说,我并不希望学弟学妹没有理由、只是“要”出国或者“成绩好就要出国”,但很可惜,我还是遇到了不少这样的情况。

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只有24小时,除了投入更多时间在学习和工作之外,学会选择更应该做的事情也非常重要。这个权衡的指标就是真实需求。下面我会说一些非常个人的经历,希望给读者以启发。

个人经历

我选择中科大少年班,考虑到两个因素:我高二就已经把高考内容学得差不多了 :),和中科大选专业自由度高。我是进入大学才发现自己喜欢计算机的,花了第一年明确了专业,选择了计算机学院。这个过程中,我的背景(无竞赛)使我在学物理基础课的时候远不如其他有竞赛基础的人顺利,但一直以来帮助我的数学能力使得我在非数学专业的数学基础课相对轻松。在这个情形下,我磕磕碰碰地走过了第一年。我有“擅长”的数学都走得非常辛苦,所以我能想象到大部分人在科大的辛苦。

大二大三是分岔路:随着我喜欢的专业课比例逐步上升,我慢慢地掌握了大学课程、包括计算机课程的思维方式(当然还有考试方式 哈哈)。我费了不少精力在课程上,但同时也一直在思考“我适不适合科研?我需要选择什么样的科研导师/组?”我获得这两个问题的答案的顺序却是反的:我找对了科研的地方,借此明确了我适合科研、喜欢科研,并且用这段经历换来了非常满意的 PhD offer:包括 CMU CS PhD 录取之外还有十几个 CS PhD offer。这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科研”。

在科研上用心思是每一个想要申请 PhD 的人最赚的选择。用心思不只是做科研本身,还有前期筛选实验室/导师,以及在科研上学会方法、最终比别人进展更好。例如,想要出国深造,申请的三封推荐信里,通常至少一封出自本校的导师,一封出自暑研的导师。在我的规划中,本校的导师至少在科研上与国际顶级科研接轨,并且关心学生、愿意帮助学生成长,大部分时间在校内科研需要能学到真本领;暑研的导师需要推荐信有力度,至少不能是籍籍无名(不然我多么优秀别人也不确定可信度),能入手的课题要有信心做出点进展(至少要让老师有成功细节可以写入推荐信)。我在这方面下了功夫,路选对了,后面耐下心工作即可。

实际上,我的运道不算很好。疫情之下,计算机的暑研虽然仍然可以进行,但是大部分是远程,质量不如往年,暑研的数量也有所收缩。但是,我拼尽全力把项目做出了进展,在申请前投了顶会一作。这对我帮助极大。首先,我在存储方面攒下了很多经历,也明确了科研的意愿;其次,我的个人陈述有了非常好的素材,面试的时候面对问题也只需要选一些科研的成功例子出来应对即可;另外,这个过程中我形成了自己的 taste,我知道了什么样的组和什么样的教授是我想要的(往往他们也想要我这样背景的学生);最后,不需要投稿的结果出来,对于我所在的计算机系统领域,有过真实的科研经历已经非常不同,更何况我还独立领导项目,并且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从个人陈述和强推可见),所以只要对口,教授们都会比较心动的(甚至不对口的教授也心动)。

这个故事在系统领域比较成立,因为系统的背景情况是“出成果慢而且艰辛”。比如做一年多投一篇稿,被拒了之后又磨一段时间才被接收,是非常常见的。更不用说,有时候项目做到最后发现做不出有意义的成果,无疾而终也是常见的。所以对于本科生,我们通常不比拼顶会论文数(绝大多数都是 0),或者有论文但不是一作可能会大打折扣。但是在有些领域,论文数量和水平就是强相关的,那就另当别论。

少年班学院

最后,关于少年班学院,我个人是有感受到由于学院不同、班级不同,我与计算机学院的同学之间并不十分熟悉。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往往少院计算机专业的人呆在一起,计算机学院的人呆在一起。这个现象非常好理解,从大一少院分专业前都跟少院人呆在一起,到宿舍四年都不在一起,这些客观因素一定会带来隔阂,更何况大家也只是相对地有隔阂。但当我大三渐渐地与计科同学熟悉起来,发现我错过了许多互相学习、交流的机会。这是一件我遗憾的事情,希望学弟学妹能更早地注意到这个情况。

祝愿每个学弟学妹都走出自己的路!